大鼠真菌性中耳炎模型建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简介
建立动物模型是新药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对于耳科药物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可靠的白色念珠菌诱导的大鼠真菌性中耳炎模型,以辅助新型药物的药效评价。
实验方法
我们选取了5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空白注射组、潮湿组、免疫抑制组和潮湿+免疫抑制组,每组10只。
实验开始前3天,先给潮湿组每天滴入右侧耳部2次0氯化钠注射液,免疫抑制组每天灌胃给予0mg/kg醋酸地塞米松药液,潮湿+免疫抑制组每天除了滴入0氯化钠注射液外还要同时灌胃给药。
第4天,进行麻醉后,潮湿组、免疫抑制组和潮湿+免疫抑制组注入1×1010 CFU/mL白色念珠菌悬液经鼓膜穿刺注入到大鼠右侧中耳腔,每只50μL,空白注射组大鼠则注入等体积空白培养液,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建立模型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症状;分别在第5、10、15天采集耳道分泌物进行白色念珠菌培养和革兰氏染色计数;在实验的第15天进行ELISA检测耳道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用HE染色观察中耳组织病理学改变。
实验结果
与空白注射组相比,潮湿组、免疫抑制组和潮湿+免疫抑制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耳炎症状,其中IL⁃6、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中耳出现不同程度的黏膜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现象,且免疫抑制组和潮湿+免疫抑制组大鼠耳道分泌物中白色念珠菌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P<0.01)。
结论
本实验使用鼓膜穿刺方式注射白色念珠菌建立真菌性中耳炎大鼠模型成功,在潮湿+免疫抑制条件下效果更佳,能够作为新型药物药效学作用评价的参考。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